云林

随手摘——《明代文化史》(商传著)

国庆简直就是干了六天的活,最后一天我终于活过来了,赶紧从《水浒传》的怀抱里挣扎出来233333

①“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相关内容

·武宗用自己无拘的行为向世人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神化了的皇帝

·人们在私下里(甚至公开的)发自内心的模仿,并由此导致了士大夫们和整个社会的纵欲思潮的泛滥。这种社会变化在文化上的表现,首先便是杨士奇的“台阁体”和李东阳的“茶陵诗派”终于为“前后七子”复古派所取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化的繁荣是明朝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复古主义诗文既非对于汉唐文学的发展,亦非创新,而只是盲目的复古和带有剽窃性的模仿。

·“前后七子”在当时取得辉煌成功:打破了文坛长期的沉默,激起了人们的新的文化追求,从明初以来由宰臣为文化主导的局面也就被他们打破了。

·狂热地宣扬“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打破宰臣统治下的文坛局面所付出的努力。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与之抗衡的,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了与缙绅领袖相抗衡的武器

·复古派的胜利的重要作用——重又打破了永宣以来政文合一的体系。一个似曾相识的现象重又出现了在政坛之外,重又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坛。士大夫们不再处于命运的困扰之中,他们可以自在地游离于政坛与文坛之间。甚至政坛的要人,也极企谋于文坛上的一席之地。这也就充分表露出了当时文人土大夫们的双重人格。

【记得我这个文化史菜鸡之前好像发过一句相关的评论,今天正好看到了,顺便就发上来了233333】

 

关于贺表

·明制:凡逢年节及皇帝天寿圣节(生日)、皇家庆典或官员向皇帝谢恩时,均要上表笺。初无定式,“凡表笺,洪武间令止作散文,不许循习四六旧体,务要言词典雅,不犯应合回避凶恶字样。仍用朱笔圈点句读,表用黄纸,笺用红纸为函,外用夹板夹护”。“又令进表笺及一应文字,若有御名庙讳,合依古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若有二字相联者,必须回避,写字之际,不必缺其点画。”(《明会典》卷七五《表笺仪式》)

【后来就不只是典雅了,还很华丽】 

关于科举

·究其考试内容,不仅定为四书五经,而且有更为详明之规定:四书义主朱子集注,五经中,《诗》主朱子集传,《易》主程、朱传义,《书》用蔡氏传【这个指的应该是元人陈师凯的六卷《书蔡氏传旁通》,不确定】及古注疏,《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

 

皇宫建筑

·皇城外层,向南者曰大明门,与正阳门、永定门相对者也。稍北过公生左门而向东者,曰长安左门。再东过玉河桥,自十王府西夹道往北向东者,曰东安门。转而过天师庵草场,转西向北,曰北安门,即俗称“厚载门”是也。转而过太平仓,迤南向西,曰西安门。再南过灵济宫灰厂向西,曰长安右门。……此外围之六门。墙外周围红铺七十二处。  紫禁城外,向南第一重曰承天之门,……南二重曰端门,三重曰午门。魏阙两分,曰左掖门,曰右掖门。转而向东曰东华门,向西曰西华门,向北曰玄武门。此内围之八门也。墙外周围红铺三十六处。每晚有勋臣一员,在阙左门内直宿,每更官军提铜铃巡之。而护城河绕焉。(刘若愚:《明宫史》)

·从午门开始,皇宫主体建筑仍依中轴线而排列。午门内正中为奉天门(后改皇极门),门内为奉天殿(后改皇极殿),奉天殿后为华盖殿(后改中极殿),再后为谨身殿(后改建极殿),此即所谓“三大殿”,是皇帝临朝问政之地。清代改称太和、中和、保和三殿。

·三大殿之后是干清门,门内为干清宫,宫后交泰殿,再后即坤宁宫。此为皇帝、皇后居住之处。坤宁宫北为御花园,中有钦安殿,殿后坤宁门(后改顺贞门),其宫墙之外则紫禁城北门玄武门,清代改称神武门。  处在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玄武门北为煤山(景山),再北为皇城北安门,门外再北为鼓楼、钟楼。

·“中央土”的设计: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的殿基组成一个南向的“土”字【好像说以前的研究一直是从北看三大殿,所以看不出什么233333】

 

宦官读书

·由此而观之,内书堂的读书,与各地方书堂甚相仿佛,其师生之关系也一如之。时有小宦官姜淮读书内书堂,趁老师不在时,戴其纱帽银带,在堂中招摇,正值老师殷士瞻猝至。姜淮不知银带的解法(那你怎么戴上的???),被殷士瞻看到,颇不怿。姜淮连忙说道:“师父还系玉带呢,此银带何足贵。”殷士瞻笑而释之,回去后与夫人转述而笑。万历初年,殷士瞻入阁,果然腰玉,夫人忆起姜淮的名字,托太监冯保查询,方知姜淮已任御马监奉御,于是让他前往殷府拜见老师、师母。待到殷士瞻罢相致仕,姜淮一直送到天津始归。很有点师生的情味。

【这里的“殷士瞻”应该就是“殷士儋”吧,小八卦一则,不过怎么又是腰带233333】
【殷士儋隆庆三年入阁,隆庆五年辞职,这里不知道是原书作者搬运的时候没注意到还是怎么样,所以就不做改动了,感谢评论指出。(网上能找到的资料里显示没有“殷士瞻”这个人应该可以排除名字极相似的两个人的可能性)】

 

科举

·分卷录取:明代真正实行分卷制度始于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到宣德、正统间,又分为南、北、中三卷,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占10%。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曾一度废止分卷,但立即引起廷臣们的争论,到五年(1454年)甲戌科,便又恢复了分卷取录的制度。

南卷: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

北卷:顺天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三州。

后来即使有因为当国权臣南北不同而发生各为其地方之利而增减分卷比例之事,有明一代也没有改变分卷制度。

【最早的分卷制度?我要是生在明朝和老张考的是一张卷子诶!四舍五入我和他是战友?(现在是白天,醒醒吧!给你机会你也考不上的)


坐在教室里瑟瑟发抖,天冷了,同好们记得加衣保暖。

突然想到了大明王朝里的红色斗篷,看起来就很暖和的小被子,一旦拥有我可以把自己裹成一只粽子。

评论(10)

热度(7)